上新!上新!美港通配资
近期又有一批“家门口”的
公园新鲜亮相
适合遛娃、运动
一起去看看
01
“以前总愁没个地方既能照看娃
又能和老邻居聊聊天
现在这广场真是改到我们心坎里了”
在成都高新西区合作街道河滨广场,一座曾经老旧的小游园如今焕然一新,化身汇聚欢声笑语的社区活力广场。
在这里,有为不同年龄群体量身打造的、功能各异的专属空间:开阔的中央区域成为居民健身、休憩、唠家常的社交客厅;精心规划的边界护栏与通透的视野设计,则让带娃家长能够安心看护孩童。
展开剩余81%值得一提的是,整个河滨广场游乐项目在细节设计上,都兼顾了各年龄层居民需求,不仅有为孩子设计的防撞圆角安全设施,也有为家长、看护人设计的休闲座椅、无障碍通道等。同时,社区文体队伍还能依托广场功能美港通配资,常态化举办健身活动、青年市集等品牌活动,实现空间运维与文化服务一体化。
02
“家附近有了这个公园真方便
还能在候学区等孩子放学
巴适”
崭新的长椅上,老人们悠闲话着家常;开阔的空间里,孩童追逐嬉戏;微风轻拂,新的绿植舒展着枝叶……在双流区西航港街道九龙湖社区公园里,温馨场景随处可见。
这座位于九龙湖小学东南角、占地15亩的新公园于近日开放。此前,这里是紧邻三所学校及密集居民区的闲置地,改造为社区公园过程中,通过“见缝插针”式建设,成功打造出集绿化、景观、绿道及完善配套设施于一体的高品质公共空间。
“公园在功能布局、材料工艺、设施配套、景观营造等方面都做了充足考虑,尤其注重儿童友好与安全舒适,满足居民多元需求。”双流区公园城市绿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道。
03
“下楼就能带娃娃逛公园
不仅可以享受清新宜人的环境
还能一路学习防震减灾的知识”美港通配资
近日,成华区防灾减灾科普园正式开放了。成华区防灾减灾科普园位于保和街道长融东三路、和顺路交汇处,面积约11000平方米,打造了漂浮森林、林下空间、科普廊道、运动健身等多个活力共享的功能空间,形成集健身休闲、应急避难与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于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。
在公园入口处,首先会看到一面展开的“大折扇”,每一道折面里都藏着涉及生产生活的安全“锦囊”。顺着科普廊道一路行走,地动仪、李冰治水、抗洪抢险、地震防灾等主题的石刻串联古今,营造了浓厚的防灾减灾宣传氛围。
除了兼具科普教育意义,公园里的多重活力共享空间也必不可少。比如景观休憩廊架融合了格栅、网帘、木纹等元素,开敞的视线可以充分感受到公园的绿意盎然。
04
“现在有了这个小公园
环境变美了
还能在公园里散步或是坐着等孩子
真的贴心多了”
这几日,新都区桂林小学周边的居民惊喜地发现,一处曾经杂草丛生、设施匮乏的闲置地块,经过精心改造后华丽转身,成为一座精致美观的街角花园,不仅美化了校园周边环境,更解决了家长接送孩子时的休憩难题。
走进这处新打造的街角花园,平整的步道贯穿其中,两侧绿植错落有致,休闲坐凳点缀其间,整体环境整洁美观,令人眼前一亮。然而,就在不久前,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——土地裸露、绿植稀缺、缺乏休憩设施,每到放学时段,接孩子的家长只能站在路边等候,常常面临“无处可坐”的尴尬,还会造成校门周边的拥堵。
据了解,该街角花园的改造源于新都区城市细管中心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回应。景观绿化科工作人员介绍,此前陆续收到家长和居民的意见,经过调查梳理后,中心进行了实地查勘并制定改造方案,通过铲除杂草、平整土地、铺设步道、增设坐凳、补植绿化等一系列措施,让原本杂乱无序的角落焕发新生。
“灰色空间”“灰色角落”变社区公园
城市“边角料”变成“市民小骄傲”
......
近年来
成都市通过实施“金角银边”建设行动
充分挖掘桥下、街旁、基础设施周边等
城市剩余空间
打造“多、小、精”的品质空间
如今
市民 “推窗见绿、出门入园、就近运动” 的
生活愿景已逐步照进现实
综合丨成都日报锦观新闻、成华发布、新都城管执法、成都高新、成都公园城市
编辑丨周亚美港通配资
发布于:北京市加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